這也是我國審計部門第一次對突發(fā)事件進行全過程的跟蹤審計。
參與此次審計的審計署成都特派辦副特派員任承彝說,和傳統的事后審計相比,過程跟蹤審計更能在資金使用的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并及時向資金使用部門提出整改建議。但也對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救災的資金和物資總是變動的,審計的工作量很大。
近萬人的強大審計陣容基本摸清救災錢款流向路徑
“這或許會成為持續(xù)時間最長的一次審計。”5年前曾參加過大姚地震抗震資金審計的審計署昆明特派辦楊恒田處長說,那年,對大姚救災資金的審計,是當地重建已經進入尾聲才開始的,而這次,審計起點則是地震發(fā)生數天后,未來還有至少持續(xù)8年的恢復重建,這個時間段,審計都會全過程介入。另外,以前的救災資金審計面也比較窄,而這次從中央到地方,大概涉及幾千個單位。
如果楊恒田的感受更個案一些的話,那么審計署社會保障審計司司長王中信則向記者描述了此次汶川大地震救災資金審計的全景圖。他介紹說,地震發(fā)生后3天,審計署就派出3個督導組到達災區(qū),對救災物資的審計進行督察。很快,又組織審計人員首批進駐了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民政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華慈善總會等6個中央部門。
審計署的官員介紹說,新任審計長劉家義已經給這支龐大的審計隊伍下了命令:救災款物流向哪里,審計就要跟蹤到哪里、監(jiān)督到哪里,不僅要查到省、市、縣,還要跟蹤檢查到鄉(xiāng)、村、人。
實際上,許多地方審計機關在地震發(fā)生后的第一時間就介入到了救災款物的審計當中。在四川什坊,審計部門幾乎是與當地民政部門在一起辦公的,他們一邊利用自己的審計專長參與救災資金、物資流轉程序和規(guī)章的制訂,一邊開展審計監(jiān)督。
和以往不同,這次審計不是審計部門的單打獨斗。審計署在5月26日公布了地震救災款物審計舉報電話和網址,向社會征集線索。目前每天可以收到舉報郵件40條左右,舉報電話約70個。而幾天前審計署發(fā)布的汶川地震救災物資審計第1號公告中的部分案例就來自群眾的舉報。這也是審計署第一次在審計過程中就向社會公告查實的問題。
據介紹,審計署有專人負責整理這些舉報信息,每天都要進行一次匯總,當天線索當天處理。即便是來源模糊、語焉不詳的舉報信息,也要通知給信息中涉及的有關審計組,供其參考。對具有一定可查線索的信息,尤其是對某一類問題舉報集中的,及時通知審計組查實,并要求審計組必須作出回復,出具具體的調查結果。
秋后算賬并不是目的 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據介紹,此次參與審計的機構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審計署;審計署派出局、審計署特派辦與各省審計廳;基層審計機構。流程是——
審計署負責統籌指導,審計署派出局主要負責對中央單位的審計。
審計署派出局在核實中央單位接收救災款物的信息之后,查實這些款物的流向,隨后須將有關信息通知給審計署特派辦、地方審計廳;特派辦、審計廳接到通知后,再趕往具體地點對這一批款物進行核實、查對,隨后將有關信息備案,并將款物流向的具體信息再通知基層審計機構。
任承彝是審計署成都特派辦副特派員,在此次四川地區(qū)的救災款物審計中負責綜合協調。他介紹說,這次審計一改以前“事后審計”的方式,采取的是事中審計、全過程跟蹤審計的新型模式,力求提高審計的時效性,提高救災款物的使用效率。秋后算賬不是目的,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任承彝說,過程審計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一切都在變動之中。比如,一開始大家都不清楚,究竟哪些部門與救災款物相關,在把住了民政、紅十字會幾個重要渠道之后,慢慢地又發(fā)現至少20多個部門都和救災款物相關,然后又向這些部門滲透。
另外,以往的事后審計,物資和錢款都已經在賬面上,審計就是從賬到賬;而現在,有大量的款物還在運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