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飽含中國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清朝末葉,中國的煙花、鞭炮就走出了國門,出口亞洲乃至歐美國家。1933年,瀏陽的煙花、鞭炮參展美國芝加哥世博會并獲獎,這進一步擴大了中國鞭炮煙花在海外的影響。
瀏陽花炮從此聲名鵲起,成為中國鞭炮、煙花行業(yè)中的翹楚。有關統(tǒng)計顯示,2008年,湖南瀏陽、醴陵與江西萍鄉(xiāng)生產的鞭炮與煙花占全國總量的75%,其中瀏陽產量占40%;同年全國鞭炮與煙花出口中,瀏陽占70%份額。
花炮“祖師爺”李畋
爆竹究竟在什么時候被發(fā)明?至盡仍然是個未解之謎。民國時期出版的《中國實業(yè)年志》有個說法:“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代,發(fā)達于宋末,而發(fā)源于瀏陽也。”據此,盛產煙花鞭炮的瀏陽人認為,同鄉(xiāng)李畋最早發(fā)明了爆竹。
李畋,唐初瀏陽大瑤人,被后人尊稱為花炮的始祖。
唐《異聞錄》記載,“李畋居中,鄰人仲叟家為山魈所祟,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驚循,至曉,寂然安貼! 據傳,李畋是個獵人,他曾向當時的煉丹家、藥王孫思邈學習過火藥的使用技術。
“藥王孫思邈曾經在瀏陽隱居,還留下了不少傳說和遺跡,像孫隱山、洗藥井、洗藥橋等!睘g陽花炮燃放專家李心谷介紹了一些民間傳說,據稱,當時孫思邈隱居在瀏陽孫隱山,在洗藥井洗藥煉丹。李畋前去尋求幫助,孫思邈給了他一包火藥,并告訴他,把火藥裝在一節(jié)一節(jié)的小竹筒里,點燃后即可爆裂,發(fā)出巨響。李畋回家后,按照孫思邈的方法實驗果真如是。歷史上最早的爆竹就此誕生。
可是,竹筒制作的爆竹雖然響亮,但危險性大,極容易傷人。李畋希望加以改進,他苦思冥想,通過不斷地實驗,終于成功地采用紙筒來包裹火藥——兩頭用泥巴封好,一頭插上點火線。這樣,真正實用的爆竹就產生了。
李畋用鞭炮的巨大聲響和硫磺氣味驅散了瘴氣,嚇走了鬼魅,被后人尊稱為“爆竹祖師”。如今,中國三大鞭炮中心瀏陽、醴陵、萍鄉(xiāng)的許多鞭炮作坊,仍然供奉著李畋的牌位。每到“祖師爺”的生辰日或者其他一些重大節(jié)日,人們都會燃燭點香,祭拜“祖師爺”。
距瀏陽市大瑤鎮(zhèn)匯豐社區(qū)約8公里,有個叫東風界爛泥湖的小山村!奥犐陷吶苏f,李畋的后人以前就住在這個村子,后來從這里搬走了。”當地一位李姓村名介紹,“許多關于李畋的故事都是從這里傳出去的!
如今的大瑤鎮(zhèn)早已通進水泥公路,被建設成全國最大的花炮原材料集散中心。人們在這里建起李畋公園、李畋廣場,雕刻李畋雕塑,來紀念這位花炮始祖的光輝業(yè)績。
唐宋貴胄才放煙火
爆竹誕生后,燃放爆竹、煙花很快就成為中國民間的一種習俗。
宋人孟元老于紹興十七年(1147年)撰寫的《東京夢華錄》卷七中,追述他本人在北宋末的20余年間居住汴京(今河南開封)時的見聞往事,其中回憶軍士在皇帝面前表演百戲(古代民間表演泛稱)時寫道:“忽作一聲霹靂,謂之爆仗……或就地放煙火之類……又爆仗一聲,有假面長髯、展裹綠袍靴筒如鐘馗像者……”從書中提到的“煙火”,已經可以窺見現代煙火的雛形了。
再往后,南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都城武林(今浙江杭州)皇宮中元宵節(jié)的盛況時,寫到宮廷放“煙火”的盛況,“放煙火百余架”,較北宋時期“愈加精妙”。據記載,當時皇宮燃放的煙花就是由瀏陽進貢的。
“唐末至整個宋朝,煙火還只在宮廷、貴胄家庭流行,偶爾在民間百戲、魔術中有所表現。直到明清時期,爆竹、煙花才在中國盛行開來,爆竹也才真正成為一種產業(yè)!焙鲜』ㄅ谖幕芯繉<宜戊菸谋硎尽
史料顯示,明清時代,每逢婚喪、喜慶或逢年過節(jié),人們都要燃放爆竹煙火,或拜神祭祖,或表示慶賀,或求神靈祖先保佑全家平安。到了清代,每逢節(jié)慶時,宮廷與州府衙門更是不惜重金,大肆燃放爆竹煙火,常常一夜耗費成千上萬的白銀。“這在客觀上對爆竹煙火的發(fā)展,也起了一些刺激作用。” 宋燧文認為。
從最后一名到第一名
歷經戰(zhàn)爭動亂,至20世紀中期時,曾經輝煌一時的瀏陽花炮,其生產工藝已遠遠落后于時代了。瀏陽花炮再次走出國門,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煙花爆竹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總工程師黎仲畦介紹:“1959年國慶十周年,為了籌備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