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煙花鞭炮的發(fā)展時期,并廣泛地運用在民俗活動中,從而引起了文人墨客的濃厚興趣,僅留存于世的描寫花炮的詩篇就達80余篇,其中以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最為膾炙人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晁補之所寫的送灶神、除夕守歲的《調(diào)名佚》十分生動形象:
殘臘初雪霽。梅白飄香蕊。依前又還是,迎春時候,大家都備。灶馬門神,酒酌酴酥,桃符盡書吉利。五更催驅(qū)儺,爆竹起。虛耗都教退。交年換新歲。長保身榮貴。愿與兒孫、盡老今生,祝壽遐昌,年年共同守歲。
蘇軾在荊州(當時瀏陽隸屬荊州,煙花炮鞭炮也銷往荊州)也守過歲,他看到荊州除夕放爆竹的情景,激起了他的思親之情,他在《荊州十首》中寫道:
殘臘多風雪,荊人重歲時。 客心何草草,里巷自嬉嬉。 爆竹驚鄰鬼,驅(qū)儺逐小兒。 故人應念我,相望各天涯。
詩人蘇轍有兩首詩寫到爆竹,在《辛丑除日寄子瞻》一詩中有“楚人重歲時,爆竹鳴磔磔”的句子,把楚人放爆竹過年的習俗描繪得入木三分。在《次韻王適元日并示曹煥》一詩中還表達了聽到爆竹聲的愉悅心情:
放逐三年未遣回,復驚爆竹起春雷。 祈年粗有樽中桂,寄遠仍持嶺上梅。 莫笑牛貍抵羊酪,漫將崖蜜代官醅。 二君未肯嫌貧病,猶得衰顏一笑開。
詩人歐陽修同樣贊頌了楚人放爆竹的風俗,爆竹發(fā)源于瀏陽,流傳于楚地,故歐陽修在《與謝三學士唱和除夜偶成拜上學士三丈》中寫道:
萬瓦青煙夕靄生,斗杓迎歲轉(zhuǎn)東城。 隋宮守夜沈香燎,楚俗驅(qū)神爆竹聲。 玉樹羅階家宴盛,羽觴稱壽彩衣榮。 九門朝客思公甚,向曉天風舞雪霙。
除夕放爆竹的風俗,連唐代高僧釋普濟也很贊賞,他在《偈頌》一詩中寫道:
鳴爆竹,送殘年,東村王老夜燒錢。南山短拙無施設,借婆裙子拜婆年。
詩人劉敞、宋祁等煙花鞭炮的情結(jié)猶深,劉敞在江南看到放爆竹時欣然命筆,作《爆竹》一詩曰:
節(jié)物隨時俗,端憂見旅情。 土風猶記楚,辭賦謾譏傖。 烈火瑯玕碎,深堂霹靂鳴。 但令休息瞰,非敢愿高明。
宋祁對煙花的描述更加明確和貼切,他把煙花帶來的美麗比喻為“長春國”,他在《燈夕在告聞游人甚盛》中寫道:
火樹繒山鳳闕前,皇都美景屬新年。 煙花并作長春國,日月潛移不夜天。 道上落梅飄脆管,陌頭繁杏著游韉。 須知鈞會人同樂,莫嘆秦侯抱疾眠。
唐代詩人陳與義在岳陽守歲時寫過《除夜》一詩,其中“比量舊歲聊堪喜”之句,道出了人們送舊迎新的好心情,至今還在湖南民間流傳:
城中爆竹已殘更,逆浪翻江意未平。 多事鬢毛隨節(jié)換,盡情燈火向人明。 比量舊歲聊堪喜,流轉(zhuǎn)殊方又可驚。 明日岳陽樓上去,島煙湖霧看春生。
趙師俠的《鷓鴣天》一詞除有“爆竹聲中歲又除”之句外,還有“次第花開自可娛”之句,除夕之夜,就可欣賞到依次綻放的花朵,而且以此自娛,這不是寫煙花又是寫什么?全詞為:
爆竹聲中歲又除。頓回和氣滿寰區(qū)。春風解綠江南樹,不與人間染白須。 殘蠟燭,舊桃符。寧辭末後飲屠蘇。歸與幸有園林勝,次第花開可自娛。
孫惟信的《水龍吟》一詞把過年的習俗寫得惟妙惟肖,尤其是放驅(qū)儺爆竹,竟然通宵不睡,表達了求和順、平安的愿望:
小童教寫桃符,道人還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凈,獻花酌水。禱告些兒,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詩寫字,分數(shù)上面,略精進、盡足矣。 飲量添教不醉。好時節(jié)、逢場作戲。驅(qū)儺爆竹,軟餳酥豆,通宵不睡。四海皆兄弟,阿鵲也、同添一歲。愿家家戶戶,和和順順,樂升平世。
宋代描寫煙花鞭炮的詩詞不勝枚舉,既有辛棄疾等著名詞人,也有不少尋常百姓,其中張伯壽的《臨江仙》道出了平民百姓不求高官厚祿、不求大富大貴而只求平安高壽的心境:
爆竹聲殘?zhí)煳磿,金爐細爇沉煙。兒孫戲彩映芳鮮。共傾元日酒,同祝大椿年。 我愿兒孫如我壽,高低富貴隨緣。不須厚祿與多田。詩書為世業(yè),清白是家傳。
楊澤民《解語花》一詞寫的是都市的煙花盛況,別有一番情趣:
星橋夜度,火樹宵開,燈月光交射。翠檐銅瓦。相輝映、隱隱絳霞飄下。風流艷雅。向柳陌、纖纖共把。筵宴時、頻酌香醪,寶鴨噴沈麝。 已是歡娛盡夜。對芳時堪畫,條倡葉冶。鴛燈詩帕。嬉游看、到處驟輪馳馬。十千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