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春節(jié),煙花爆竹的“禁”與“放”就成為眾說紛紜而且十分糾結的話題,尤其是蛇年春節(jié)這種糾結特別突出。央視在除夕前播出的《新年到,放鞭炮?》焦點訪談引燃了爭論的導火索,各大媒體與論壇爭相效尤,這大概是源于去冬曠日持久的“十面‘霾’伏”吧。爭論的焦點,一邊是延續(xù)千年的傳統(tǒng)習俗與文化,另一邊是日益提高的環(huán)保與安全意識,前者主張適度放開,后者主張嚴加禁止,雙方各持一詞,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當然還有一種主張,即既保留文化傳統(tǒng),又有條件的放開(即 “限放” ),使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切合點。其實,這也并非新鮮的主張,而是在諸多大中城市曾經(jīng)歷十年“禁放”后又尊重民意、順應民俗而得出的一個折中的辦法。雖然不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在現(xiàn)實情況下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筆者是贊同放開或者“限放”的,不能因少數(shù)地方出現(xiàn)的安全問題和短暫時間出現(xiàn)的污染問題而強行禁止,即不能因噎廢食。節(jié)日放煙花爆竹是延續(xù)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必然,也是法令無法禁止的。如何找到二者兼顧的契合,正在考驗決策者和執(zhí)政者的智慧。為什么節(jié)日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難以禁止呢?這是基于人們長久以來積淀的文化心理和民俗情結。
這種文化心理和民俗情結包含如下幾個方面內容:
一、燃放鞭炮煙花,是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心理。
人們?yōu)槭裁聪矚g燃放鞭炮煙花?這跟大家的傳統(tǒng)心理有關。據(jù)《神異經(jīng)》說,遠古時人們的集體生活,露宿深山,穴居巖洞,為了驅逐野獸,就在燃放的火堆中燒竹子,用噼噼啪啪的爆裂聲驚走野獸。這是“爆竹”一詞的來歷。在有了原始火藥——硝磺之后,花炮始祖李畋把硝磺裝入竹筒,擲入火中使其爆炸,以幫助人們驅鎮(zhèn)邪魅。這是以火藥為原料的“硝磺爆竹” ,于是,李畋用這種爆竹驅祟祈福,他為鄰居鐘叟驅鬼和為唐太宗驅邪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深受廣大百姓的愛戴,就說明了人們的這種心理。
到造紙業(yè)相當發(fā)達和火藥引線發(fā)明之后,從宋代開始用人們紙制作爆竹,叫“卷紙為之” ,紙爆竹比較安全,而且便于攜帶,尤其是用引火線和麻茬將爆竹做成鞭炮之后,更容易推廣,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里廣泛燃放。故《中國實業(yè)志》中說:“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發(fā)源于瀏陽也。”后來,鞭炮逐漸由單純的驅祟演變成為祈福求祥的標志性儀式,尤以迎新除舊最為常用。
隨著農歷新年的到來,節(jié)日的氣氛也日漸濃厚,家家忙著辦年貨、掛燈籠、寫春聯(lián)、貼年畫,這種習俗年復一年,世代相傳,樂此不疲。為了渲染節(jié)日的祥和與喜慶,人們還敲鑼打鼓、玩龍舞獅,北方扭秧歌、踩高蹺,南方耍花燈、唱大戲。這一切,都少不了煙花爆竹的助興。如果沒有它們,好像怎么也熱鬧不起來,難免有些掃興的感覺。
歷代官方都有這種情結。1976年2月,偉人毛澤東在度過他生命的最后一個春節(jié)時,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放掛爆竹吧!”這句話,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聲音。盡管“文化大革命” 時曾把放鞭炮煙花列為“四舊” ,一度受到打壓,但這種習俗并未停止,因為它早已在中華民族的心理情結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現(xiàn)在,過年時放煙花鞭炮的習俗,不僅老百姓喜聞樂見,而且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認可和推崇。2012年1月22日農歷兔年除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到北京城鄉(xiāng)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同大家共迎新春佳節(jié)。胡錦濤在懷柔區(qū)田仙峪村與村民和孩子們們一起燃放鞭炮,祝愿鄉(xiāng)親們新春快樂、闔家幸福。
二、鞭炮煙花,是自古以來的祈福符號。
“黃柑凝臘釀,爆竹帶春聲”。在新年舊歲交替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人們總習慣用鞭炮來慶祝新春的到來。唐代詩人葉茵的這句詩,正好是傳遞出鞭炮聲中春天來臨的氣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彼未娙送醢彩@首讓人耳熟能詳熟能詳?shù)摹对铡,更是表達了人們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春的熱鬧場景。
鞭炮就像一種約定俗成的儀式,宣告了新氣象的誕生,而把這種儀式推上另一個全新境界的,還有煙花。宋代詩人宋祁的 “煙花并作長春國,日月潛移不夜天”以及元代詩人馬志遠的“春城春宵無價,照星橋火樹銀花”,都是祥和歡樂的象征。
鞭炮煙花是人們最熟悉的,也是最傳統(tǒng)的祈福儀式,千余年來一直陪伴在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它跟春聯(lián)、年畫、燈籠、大戲、秧歌、餃子、湯圓一樣,成為記憶里最生動的生活場景和溫暖元素。
著名社會文化專家趙書先生說:“大家為什么要燃放煙花爆竹?因為它既是民俗,也代表著民眾的時間生活。時間是沒有聲音的,看不見摸不著的,為了使所有的人共同度過一個莊嚴的、對人一生或者是一年有作用的時刻,得用有聲音的、有形象的這么一種文化現(xiàn)象,讓人在同一時刻覺得新年來了。才能增強一個家庭或者一個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彼說:“民俗是什么,民俗是人們的共同約定,比如十幾億人同時吃餃子,同時吃元宵,同時吃月餅,這是一個偉大而神秘的力量,是一個民族能夠凝聚的力量。所以說民俗這個文化只有時間差別,即過去與現(xiàn)在的差別,而沒有先進與落后的差別……也不是良俗與陋俗的差別。”
總而言之,煙花爆竹與各種民俗活動緊密相連,它記載著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它伴隨著傳統(tǒng)節(jié)日而延續(xù)至今,跟中國人重親情、好熱鬧的心理一樣,有著根深蒂固的傳承意識,并已傳播到海外。
三、燃放鞭炮煙花,渲泄了一種美好情緒。
鞭炮煙花烘托著喜慶與歡樂,是美好情緒的渲泄。這種情緒,在宋代詩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里,可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詩人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明清時代,煙花爆竹十分盛行。每逢婚壽喜慶或逢年過節(jié),人們都要燃放煙花爆竹來以表示慶賀;蓋房奠基、開業(yè)開市、生子添丁,也需要熱熱鬧鬧;還有祭神祭祖,求神靈祖先保佑,等等,鳴炮是一種不于缺少的內容。清代詩人顧太清在《乙未元旦》中所寫“聲聲爆竹散林鴉,煙火春城千萬家”之句,就展示了當時城里人過年時大放煙花鞭炮的盛況。
煙花爆竹寄托著人們熱烈、真摯、純潔的情感,傳遞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純真愛情、思鄉(xiāng)情懷、幸?鞓返脑妇啊R虼,在很多地方,從除夕到初一,“迎歲爆竹”徹夜不息。
從古到今,官方也常常借助燃放煙花爆竹來烘托一種喜慶,營造一種歡樂。早在宋代,朝廷就在外事活動中用煙火晚會招侍外藩及各國來使,皇帝與文武百官一同觀賞。到了清朝,以燃放煙花“樂賓”的形式十分普遍,圓明園的西廠就是專門招待外國來賓觀賞煙花的場所。今天,在國家慶典和重要體育賽事中燃放煙花更是屢見不鮮,從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到廣州亞運會等,焰火晚會的規(guī)模都十分壯觀。
在歷史上,除了喜禮、吉禮、賓禮、軍禮外,還有哀禮。哀禮也是人生禮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哀禮,包括哀悼死者的“治喪”和處置死者遺體的“出殯”。因為喪葬禮儀是對死者的哀悼,是對死者家屬的安慰,也是每個人人生中享有的最后一個禮儀,所以普遍受到人們的重視。
四、燃放鞭炮煙花,表達了一種狂歡欲望。
為什么人們愛看熱鬧?我國長期處于農業(yè)社會,農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交通閉塞,很少與外界交往。人們長期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雖然能夠知足常樂,但久而久之也會就一種壓抑感,甚至導致心理失衡,這就得渲泄自己的情緒。因此,中國人就靠一些節(jié)日來熱鬧一番。
所謂“熱鬧”,其實是一種集體狂歡的形式。在改革開放富裕起來的這三十多年里,財富噴涌讓中國民眾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自然、生態(tài)、倫理、環(huán)境都在變化中無不深刻地影響著今天的生活,讓傳統(tǒng)生活情趣和生活理念都有了改變。原來過慣了大院和片居的人們,在最初搬到高樓大廈里享受現(xiàn)代生活便利的時候,是欣喜的,懷著擯棄舊時喧鬧的情緒。但是過了一些年,卻突然發(fā)現(xiàn)生活已經(jīng)變得陌生了許多,一家一戶都是關門活動,鄰居見面也是一臉漠然,就連放學歸來的孩童剛想在樓下跟小伙伴們玩耍一會兒,都會被大人急吼吼地抓進了門洞里。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新的壓抑感。
此外,緊張的工作、沉重的壓力和封閉的環(huán)境使得一些人如牛負重,甚至透不過氣來,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病,這些都需要一種原始的粗放的質樸的熱鬧和狂歡去排解。
社會巨變使當下的人們失去了很多本真的流露,有一段時間他們試圖用附庸風雅掩蓋原來的粗放和質樸,但是發(fā)現(xiàn)這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比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在維護城市清潔和清凈的同時,也剝奪了人們簡單真實的快樂。當人們回過頭來看,似乎只有傳統(tǒng)節(jié)日里的鞭炮聲的強力感染,才是對曾經(jīng)熟悉的生活的一種喚醒。
習俗的力量是難以抗拒的,呼吁禁放和呼吁開禁的聲音,只不過代表著此一時彼一時的不同心理。有關專家因此說,呼吁煙花爆竹開禁其實正是對傳統(tǒng)的呼喚。文化是存在于人民大眾之中的,也是無形的潛意識的,其力量也是巨大的,為什么有人沖破“禁放”的規(guī)定、冒著被處罰的危險也要放一通鞭炮呢,其原因就在這里。
五、燃放爆竹煙花的民俗是不會消失的。
全國政協(xié)委員陳文華是維護民俗的專家,他曾經(jīng)說,“如果連春節(jié)都不讓放煙花鞭炮,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越過越冷清,那么,若干年之后,我們的后代就可能只知道所謂‘圣誕節(jié)’和‘情人節(jié)’了!
如果說10多年前的禁放,是民眾意見的反映,那么今天人們希望有限度地解禁,也是真實意愿的反映。兩者并不是矛盾的,開禁煙花爆竹是尊重民俗回歸傳統(tǒng)的需要,是政府尊重民意的表現(xiàn)。
記得在2009年的“兩會”聽證會上,部分全國政協(xié)委員曾圍繞“城市里該不該禁放煙花爆竹”展開爭論,政協(xié)委員張曉梅主張禁放,為此還特別提出一個禁止在城市中心燃放爆竹煙花的提案。但作為一名研究應急管理和公共安全的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政策與公共安全研究所的王宏偉教授卻主張限放。全國人大代表在2004年央視節(jié)目中也作過類似的辯論,北京代表主張禁放,理由是爆竹煙花危及安全,也存在污染。而上海代表則主張有條件的開放,理由是燃放爆竹煙花是一種民俗文化。
在騰訊網(wǎng)所做的調查中,也有超過70%的人認為應該保持傳統(tǒng)習俗。這意味著,文化和文化行為是無法禁止的!坝美硇缘姆ㄒ(guī)來約束一種排斥理性的事物,沖突與不適就不可避免!庇凶R之士作了如是評價。
煙花鞭炮原本就始于人們的“迎春祈!钡男睦碓V求,所以它能夠得到絕大多數(shù)民眾的認同。每當新春佳節(jié)來臨之時,點上一掛長長的紅鞭炮或放幾個喜慶煙花,那種噼嚦啪啦的轟鳴和迎空綻放的異彩交相輝映,給民眾帶來的歡欣和愉悅是無法形容的。另外,對舊歲的回顧,對來年的展望,也都蘊含在這喜慶歡樂的煙花爆竹聲中。就普通民眾來說,每當迎春祈福之時,聽著噼嚦啪啦的鞭炮聲,看著孩子們?yōu)闊熁ň`放的瑰麗花朵而歡呼雀躍,恐怕就是最為簡單平實的幸福和歡樂。這對于在現(xiàn)代生活相對封閉的情況下,用以增進友情、構建和諧、陶冶情操、激發(fā)意志不是很好嗎?
至于燃放煙花爆竹的安全和環(huán)保問題,確實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因為事關民生的大事。但是這些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和科學管理得到有效的解決。煙花爆竹的確對安全和環(huán)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如果把環(huán)境污染和危害安全一味歸罪于燃放煙花爆竹是有失客觀公正的。眾所周知,霧霾氣候的成因十分復雜,怎能不問青紅皂白地完全怪罪煙花爆竹?危害安全、引發(fā)事故的原因也多種多樣,怎能說煙花爆竹就一定是罪魁禍首?即使存在某些事實,也大都是劣質煙花和違規(guī)燃放以及非法運輸?shù)人斐傻摹,F(xiàn)在,花炮主產(chǎn)區(qū)的湖南瀏陽、醴陵和江西上栗、萬載等地多數(shù)廠家生產(chǎn)的煙花爆竹產(chǎn)品既解決了運輸、儲存和燃放的安全問題,也減少了對空氣的污染,在環(huán)保上有很大改進,怎么看不到這也是事實呢?哲人說過,不要在倒洗澡水時把嬰兒一起倒掉,我們也不要談“禁”與“放”的問題時一概排斥傳統(tǒng)文化。如果過春節(jié)放幾掛鞭炮點幾盒煙花都成了陋俗,都成了罪狀,那么我泱泱大國還有多少東西可以作為傳統(tǒng)文化登上世界文化的殿堂?央視《新年到,放鞭炮?》的焦點訪談貌似公正,實際上是以偏概全、混淆了視聽,使本來糾結的話題更加糾結,讓人們的快樂情結蒙上了壓抑陰影。